2025年9月25日,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184期科技与教学论坛在雁塔校区教学一楼303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多伦多大学加正平教授作题为“Synaptic Plasticity in Health and Disease(突触可塑性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的学术报告,会议由韩静老师主持,实验室乔艳宁、刘一辉、刘志强、孙宗鹏教授及实验室学生到场参加,共同探讨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
加教授首先介绍了突触可塑性的基本概念。突触作为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接口”,其连接强度和效率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外界刺激、学习经验和发育过程而发生动态调节。这种可塑性不仅是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学基础,也是神经系统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关键。

在健康状态下,突触可塑性为个体认知功能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报告中重点介绍了长时程增强(LTP)与长时程抑制(LTD)两种经典的可塑性形式,以及它们在学习和记忆中的重要作用。加正平教授通过实例说明了不同脑区(如海马、前额叶皮层)如何依赖特定形式的突触可塑性来维持信息加工与存储。
然而,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同样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报告指出,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中,突触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往往是病理机制的核心环节。研究发现,这些疾病患者的神经环路常常出现突触丢失或可塑性调节受损,从而导致记忆障碍、情绪失衡以及认知缺陷。
在探讨机制的同时,加教授还介绍了多种研究手段和新兴技术。例如,利用在体钙成像和光遗传学方法,科研人员能够实时观察神经元活动模式与突触连接的变化;借助单细胞测序与蛋白质组学分析,可以揭示突触可塑性分子网络的动态调控。加教授强调,这些跨学科工具的结合为深入理解疾病机制和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互动环节中,与会师生就“突触可塑性异常能否作为疾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如何在动物模型与临床应用之间建立桥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加教授指出,未来的研究不仅需要在基础机制上取得突破,还要探索如何将实验室发现转化为临床干预,以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

本次论坛在掌声中圆满结束。通过本次学术交流,师生们对突触可塑性在健康与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索热情。
文字:刘京怡
图片:刘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