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实验室成功举办第181期科技与教学论坛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量:

2025 年 8月 26 日上午 10:00,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教学一楼 303 成功举办第 181 期科技与教学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效初教授作题为“TI电刺激技术基础与进展”的报告,段海军教授主持,韩静教授、王伟老师等出席本次论坛,实验室全体学生参加。

张效初教授针对当前神经调控技术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尽管深部脑刺激(DBS)具有精确的定位和显著的疗效,但其缺陷亦不容小觑,包括必须进行开颅手术,成本高昂、风险较大(如感染、出血、癫痫等),以及长期疗效可能因电极被包裹而降低等。而传统的经颅电刺激(tES),其优势在于非侵入性、操作简便和安全性高。然而,其缺陷在于电场分散,随着深度的增加,电场强度急剧衰减,难以避免地刺激到浅表脑区。

针对这些局限性,张教授提出了时间干涉刺激(TI/tTIS)的创新型技术。该技术通过两个高频(>1kHz)电场在深部脑区相互干涉,产生一种低频(频率差)的包络电场,从而激活神经元。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神经元的低通滤波特性(不响应高频信号),仅在中枢深部干涉区被低频包络激活。

这一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克服了传统非侵入性刺激的四大障碍。首先,它具备深部刺激的能力,能够有效靶向海马等深部结构。其次,聚焦性良好,能够精准刺激目标,最小化对浅层皮层的影响。最后,它在一致性和灵活性方面表现卓越,刺激靶点的选择更为灵活。

此外,张教授团队完成了从基础验证到临床应用的推进。早期研究发现,常规强度(≤4mA)TI在人脑中产生的电场强度不足。张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率先完成了TI在人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近期研究证实TI可安全、有效、聚焦地刺激海马体,并能调节其活动与相关记忆行为。研究证明,高电流(15mA)ITI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症状,且疗效优于低强度及假刺激,具有持续的疗效。这为TI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关键的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验证了高电流强度的潜力和安全性,为解决传统疗法局限性提供了新方案,有望成为抑郁症等多种精神神经疾病的有效治疗工具。

最后,张效初教授与实验室的老师们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他们共同关注了当前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且详细讨论了如何将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以期提高实验效率和科研质量。

本次论坛进一步加深了实验室师生对于TI电刺激技术的了解,拓展了对于相关研究的认识,为未来实验室在该领域的深耕提供了切实依据。

文字:岳 婷

图片:袁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