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需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创新思维培养的落地路径,实验室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呼和浩特市教育局主办的“2025年全国思维型教学校际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创新思维深度实践暨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思维型课堂教学活动”于4月24日-25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隆重举行。
本次研讨会以“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创新思维深度实践”为主题,通过专家引领、课堂展示、实践分享、交流对话等形式,解码AI时代教育创新的底层逻辑,构建指向未来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行动框架。

研讨会特邀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校课程与教学博士、国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李霞,聚焦创新思维培养提供宏观育人战略与微观课堂操作策略。
出席活动的还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朱宝江,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处长刘星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副处长温彬彬,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局长王文梅,呼和浩特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继恩,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张猛等领导。
来自全国思维型教学基地的局长、校长、教研员和教师代表也齐聚于此,为创新思维培养积极建言献策。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的方式,来自北京、深圳、内蒙古、宁夏等地的800余位教育同仁亲临现场,共同参与这场教育盛宴。两日以来,线上直播参会的人次累计超过20万。
本次活动立足新课改背景,采用小初高一体化进阶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聚焦一线课堂实践,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立体架构。通过主题分享、课堂观摩、改课互动、研讨交流、总结提升、读书沙龙、院士大讲堂等多元立体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指向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路径及实践样态。
实验室主任胡卫平对创新后备人才的必备特征及培养机制进行了深度解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做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态势与路向:面向高阶为学》主题报告。国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李霞主要阐述了“创新思维素养的培育如何在课堂中真正落实”。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带来《青少年: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生力军》主题讲座,给研讨会画上了厚重注脚。

校长论坛环节,四所不同地域、不同学段的全国思维型教学基地代表学校,以各具特色的实践样本,展现思维教育的“落地方法论”,为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原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何家壁主持了校长论坛。
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校长孟萌首先做了《以思维课堂变革为引擎,筑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基于“学思结合,师生互动”的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实践分享,展现十四中风采。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校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总校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育新教育集团总校长陈国荣通过《思维生长的教育生态:课程、教学、教研与评价的协同变革路径》报告进行了实践分享。宁夏银川一中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张永宏基于区域整体推进背景,分享了宁夏银川一中创新后备人才培育经验。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京则提供了一套可参考的实践样例。
会议现场,四堂各具特色的优质课集中亮相,覆盖数学、学思维、语文、物理学科及领域,贯穿小、初、高三个学段,深度融合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与创新思维实践策略。
活动现场,一场浸润着理论温度与实践智慧的《思维型教学理论操作指南》读书沙龙温馨启幕。深圳市福田区福田外国语学校(景秀)书记、校长冯岚担任主持,教育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学实践者围坐共话,在书页翻动间搭建起理论落地的对话桥梁。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幸福南路小学教育联盟总校长张国卿、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校长蔺龙燕以基层教育管理者视角分享思维型教学的校本化实践思考;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教学主任边子龙、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学校(景秀)教师邹梦娇结合课堂案例剖析理论转化的痛点与突破点。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校课程与教学博士,国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李霞则从课标研制高度,解读思维型教学理论与新课改要求的深层呼应。这场跨地域、跨学段的共读活动,让抽象的理论框架具象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为学校与教师有效实施思维课堂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及更落地的策略。
本次“2025 年全国思维型教学校际研讨会”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创新思维培养路径的同时,也为全国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共同成长的平台,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献计献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了集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