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我校“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深化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
我实验室特围绕学校2015年工作要点,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分解责任到具体个人,以期更好地完成学校交予的改革任务与本单位的年度既定计划,具体如下:
工作内容
| 责任人
| 完成时间
|
学校分配的任务:
|
1.起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运行机制,并提交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适时给学校进行汇报;
2.开展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咨询、研究等服务;
3.提交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分中心工作任务书
4.协助“211工程”与学科建设处加快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分中心协同创新和管理机制建设。
| 何聚厚
何聚厚
胡卫平
胡卫平
| 3月
12月
3月
7月
|
中心的任务:
|
一、制定并通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
1.出台“中心”的机制体制(涉及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陕师大分中心4块牌子的整体运行);
2.有效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3.培养出高水平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引领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
4.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或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
| 中心全体教工
| 12月
|
二、基于高校教师发展的四种模式,推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工作深入开展
1.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机构;
2.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教师教学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
3.全面开展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变革促进有效信息化教学”为主题的教师教学发展相关研究、培训、咨询、教改等服务;
4.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区域服务和示范引领。
| 何聚厚
| 12月
|
三、扩大教师专业能力实训规模,建设资源,编写教材,探索基于评价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
1.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专题》课程;
2.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能力实训资源库建设;3.编写6本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专题系列实训教材;
4.推进第3期支持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发展项目;
5.组织举办首届中国创造力协作组学术研讨会;
6.接受国家和协同创新中心分配的任务,在教师专业能力测评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并探索基于评价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
| 衣新发
胡卫平
| 12月
12月
|
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引进创新人才
1.加强“中心”的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4大项24小项的规章制度;
2.建立院校两级高层次人才引进联动机制,在确保质量的同时提高人才引进完成率;
3.加大宣传力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努力从海外延揽更多高层次人才;
4.扎实做好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和引进工作;
5.加强培育和引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储备人才;
6.做好现有人才的稳定工作,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7.出台2015-2020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推进中心和实验室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实施;
8.进一步完善师资补充制度,坚持标准,明确责任主体与程序,规范工作流程,合理有序做好师资补充工作,确保2015年6名师资的队伍建设计划顺利完成;
| 李林杰、重点实验室
各研究室主任
| 12月
|
五、加强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遵循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规定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开展学科建设综合改革,强化实验室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落实学科建设责任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明确四个研究方向的任务、目标,凝练出具体明确的研究问题;2.明确上述四个方向的责任人及其具体任务,加强各方向特别是第三、第四两个方向的研究骨干队伍建设;
3.落实研究平台和条件的保障,明确建设思路和实施途径,落实具体建设任务,积极开展联合攻关;
4.推进学习科学交叉学科项目建设,做好中期考核和新一轮申报立项工作,基于此,努力拓展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参与“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加强学术组织建设;
5.扎实做好各类科技项目策划申报,确保项目及科研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预研工作,提前支持培育选题;
6.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长远系统规划,建立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改进和优化机制;
7.进一步开拓思路,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多举措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我实验室;
7.改革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
8.进一步加强“多学科融合、国内外联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三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 任维、何聚厚、重点实验室
| 12月
|
六、促进国际合作,加强协同创新
1.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度建设,推进与美国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围绕教师发展、学习与教学、科学教育、创造力研究等重大问题的国际合作中心建设;
2.充分利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和协同创新中心在教师评价、学生创新素质测评、科学素养测评等方面的任务,提高中心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 胡卫平
衣新发
| 12月
|